昆明:以鐵的紀律護航脫貧攻堅

發布時間:2018-10-19 07:50:51   來源:昆明市紀委

歷史會這樣記載:2018年9月30日,尋甸縣正式脫貧摘帽。這是昆明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也是昆明決戰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的開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給歷史、給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昆明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全力保證這一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作為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檢驗,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安排部署,把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專項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紀律保障。

成效

正風肅紀有“力道”

1至9月排查扶貧領域問題3188個 追責問責326人

9月29日上午,尋甸縣法院公開審理一起村支部書記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32472元一案,縣紀委組織了60余名鎮村干部在場旁聽,零距離給干部們上了一節“清廉課”。

一位村干部坦言,“作為一名村干部,不為民辦事,只求私利,怎么能帶動一個村的發展,我想到最后的苦果還是要自己吃,我作為一名村監委主任,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帶好村監委成員,公字當頭,這是對我們負責,也是對村干部負責。”

尋甸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董國新表示,對于農村發生的違紀和腐敗問題,即使再微小,紀委監委也要給群眾一個交代,還群眾一個明白,這也是對黨員干部進行的一次現場警示教育。

事實上,這只是尋甸縣加強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的一個鏡頭。

扶貧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制約扶貧政策和項目資金的精準到位,啃噬群眾獲得感,是決戰脫貧攻堅路上必須堅決打掉的“攔路虎”。4年來,各級各部門投入尋甸的扶貧資金達80余億元,為保證每一分錢真正用到貧困群眾身上,尋甸縣紀委持續開展“廉潔脫貧問效年”活動,將解決扶貧領域腐敗問題作為重要任務,對貪污挪用、截留私分,優親厚友、虛報冒領,“雁過拔毛”、強占掠奪等問題嚴懲不貸。

對民生領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重拳出擊,讓基層“蒼蠅”“蛀蟲”無處遁形,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厚植黨執政的政治基礎。

這不僅僅是在尋甸縣。嚴格按照年初印發的深化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的工作方案,市紀委監委持續深入開展脫貧攻堅監督執紀問責及專項治理工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共排查扶貧領域問題3188個,移交辦理2736個,處置辦結2689個;追責問責共326人;批評教育575人。

今年以來,全市共開展了兩輪專項治理,發現問題1029個,為脫貧攻堅工作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市紀委官網上還開設了曝光專區,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扶貧領域問題通報曝光,截至目前,市縣兩級共通報曝光扶貧領域違規違紀典型問題78批143起331人。對近年來查處的一些典型案件,通過走訪當事人、問題發生地有關組織及其負責人等,深入剖析案例,精心制作了扶貧領域警示教育專題片,組織各級紀檢監察干部、農村基層干部近萬人進行了觀看,較好地發揮了警示震懾作用。

舉措

以鐵紀護航脫貧攻堅

創建“八個一‘+’”工作機制 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指數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這既是尋甸對全縣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實現整體連片貧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應有之義。

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必須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為此,尋甸縣創新建立了“八個一‘+’”工作機制,以“周通報”為問題導向,明確扶貧工作責任,改進工作作風,用干部“辛苦指數”換貧困群眾“幸福指數”。

一周一安排:每周定期召開例會安排部署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一周一督查:成立縣督查問效分指揮部和縣脫貧攻堅督查組對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實行精準化、常態化督查;一周一通報:每周例會對督查情況進行通報,并提出整改要求;一周一銷號:對通報的情況進行銷號管理,掛牌督辦;一月一專宣:持續開展廉潔脫貧“十講”活動,營造廉潔脫貧氛圍;一月一專排:每月對全縣貧困村、貧困人口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抽查排查;一季一專治:成立廉潔脫貧問效專項紀律檢查組,圍繞資金項目、紀律作風等方面開展監督檢查;一年一專巡:開展扶貧領域專項巡察,充分發揮巡察“利劍”作用;“互聯網+”:在全市首創駐村工作隊員微信簽到制度,嚴格駐村隊員管理。

而在全市層面,為了以鐵的紀律護航脫貧攻堅,昆明市紀委監委也拿出了實打實的硬舉措,不斷總結完善工作機制,推動專項治理工作深化發展。

鞏固完善扶貧領域線索排查、移交、處置、追責、通報五項工作機制,推動各縣(市)區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深入開展。

發揮“脫貧攻堅五級聯動平臺”信息監督作用,二季度共受理處置群眾訴求9707件,全省排名第一;建設互聯網+“兩個責任”監督管理系統,將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納入其中,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監督執紀。

創新排查問題線索方式,采取各級各部門自查自糾、縣區交叉檢查、市級部門重點抽查的方式開展了兩輪專項治理工作。第一輪專項治理共發現問題553個,追責問責49人、批評教育110人,相關問題全部整改。

第二輪專項治理期間,全市各級各部門共自查自糾問題176個,其中涉及失職失責方面問題80個,貪污挪用方面問題1個,未精準識別問題3個,虛報冒領問題2個、雁過拔毛1個以及其他類問題89個;市紀委組建7個交叉檢查組共檢查縣級部門95個、鄉鎮(街道)53個、村委會(社區)103個,累計發現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272個,處置辦結127件,批評教育11人;組成5個重點抽查組,重點抽查市級單位23個,累計發現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28個。

交叉檢查和重點抽查發現的所有問題均已按照要求移交相關縣區或市級責任單位進行整改,并要求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追責問責。此外,還聚焦扶貧領域不盡責、不擔當、不落實等“庸懶散”問題,目前已查處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22個,問責處理17人、批評教育9人。

經驗

互聯網+督查監管

1個執紀執法組+14個督查組全天候全地域蹲點督查

為確保三級聯動,尋甸縣紀委監委建立了由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董國新掛帥的1個執紀執法組和14個督查組,時間全天候,地域全覆蓋,蹲點督查治理存在的問題,他們帶上行李,走出機關,深入一線蹲點督導。督查有明確要求: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

“去年以來,您家享受了哪些幫扶項目?女兒還在上學嗎?對駐村幫扶工作隊是否滿意?……” 金源鄉龍潭村委會上納勒村貧困戶袁兆清清晰記得與督查組拉家常的場景。那天上午,一位干部模樣的陌生人敲門進屋,和他足足聊了個把小時。村干部不在場,也沒有縣鄉干部,貧困戶袁兆清向這位督查組的工作人員亮了“家底”。

而在與這位督查組工作人員的交談中,袁兆清心底存有的疑慮也打消了。這位督查組工作人員告訴他:“對已脫貧的貧困戶,相應的政策不會少、支持不會少、跟蹤回訪也不會少,今后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仍可以找駐村幫扶工作隊。”

當天下午,關于龍潭村的扶貧“問題清單”就下發到了龍潭村委會所在的金源鄉。幾天后,確定詳細幫扶方案,并列出時間表。督查組白天入農家、看現場,晚上談情況、說問題。在農戶家里,問收入情況、困難訴求。在村里,抽查村級扶貧工作臺賬,了解政策落實、結對幫扶等情況。

短短3個月的督查,卻釋放了不小的效應:一方面,查處扶貧領域違規違紀問題85件,黨紀處分6件17人,問責16件26人,組織處理1人,誡勉談話10人,提醒談話79人,向各鄉鎮(街道)反饋整改通知44期,對扶貧推進工作不力的6個鄉鎮黨委、政府和15名黨員干部進行問責處理,6個鄉鎮黨政主要領導進行停職反省。另一方面,通過督查,對落實情況較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揚,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在干部的選拔任用中給予推薦,在年終評先評優時給予傾斜。

“張隊長,根據后臺顯示,你村隊員微信簽到的人員較少,請進行詳細說明……”這是尋甸縣督查872名駐村隊員在崗情況時的一幕。微信簽到,這是尋甸縣紀委創新管理思路,借助“互聯網+”手段加強對駐村工作隊員在崗情況的實時監督和管理,在全市范圍內首家推廣駐村隊員微信簽到制度。

此外,嚴格落實“掛包幫”“轉走訪”和駐村扶貧工作季度測評和末位召回制度,進村入戶談養殖,走街串巷看建房,無論晴雨或涼寒,總有一支隊伍活躍在尋甸的每一個村舍,這就是尋甸創新建立的“小紅帽+黨徽+明察暗訪+幫扶”工作機制,派出10名紀檢監察干部駐村幫扶,74名紀檢監察干部結對幫扶,頭戴小紅帽,胸戴黨徽進村入戶宣傳政策、了解訴求、傾聽民意,送溫暖、獻愛心、辦實事,推動精準扶貧政策落實。

特寫

紀檢干部敲農門  走村入戶巡查只為不漏掉一個問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富不富,關鍵在干部。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尋甸各級紀檢干部,把責任抗在肩上,把任務抓在手里,把貧困百姓放在心里。

脫貧攻堅路上,紀檢監察干部是這一歷史答卷的見證者、參與者,更是書寫者。

9月30日,對于縣紀委駐縣委辦紀檢組組長何金燕來說,這是個大日子。這一天,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15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尋甸縣榜上有名。

“當看到新聞的那一刻,心里是真的激動,想起了過去4年奮戰在扶貧一線的無數個日子。特別是今年3月以來,我們成立督查組走村入戶蹲點督查的日子。”回想起奮戰在一線的日子,想起一起“戰斗”的紀檢“鐵軍”們的奉獻,何金燕紅了眼眶。

作為尋甸縣紀委監委今年3月成立的14個督查組之一的小組長,她先后負責河口鎮與金源鄉的蹲點督查工作。“一開始,基層干部對我們紀檢監察人員都是有戒備心的,認為我們是找茬去的,但實際上我們是為了找到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確保對事不對人。”何金燕介紹,金源鄉共轄9個村委會100個村小組,進駐之后,督查組馬不停蹄把7914戶農戶的家底都摸了一遍。

這樣地毯式的巡查,就是為了在脫貧攻堅戰役中不錯評也不漏評一戶貧困戶。

“早上7點鐘出門,晚上8點左右才能回到駐地,這還不算完,還必須得把當天的問題清單進行梳理并及時上報。”一天3萬多步的步行距離讓有腿疾的何金燕吃了不少苦頭:“有幾個下雨天,我的甲溝炎發了,鞋子又濕加上走了大段的山路,襪子都被血水染紅了。”但想想山上那些貧困戶,何金燕還是咬牙堅持下去。

在尋甸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縣紀委派駐縣委組織部紀檢組組長馬文澤半年只回過四次縣城去參加重要會議,其余時間都蹲點在鄉鎮、村組,查找扶貧領域各項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縣紀委在聯合鄉掛職的干部王金洪前前后后上門十幾次,將相關政策向貧困戶說透,徹底打消這戶人家的疑慮……

“作為一名扶貧一線上的干部,你收獲了什么?”采訪中,記者向很多紀檢干部問過這個問題。

他們的答案不盡相同,但都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當前,昆明的脫貧攻堅戰役已進入決勝階段,他們很榮幸參與其中,所以他們的每一日都不曾虛度,他們用實干精神書寫了昆明的扶貧故事。當看到貧困村在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產業發展上的點滴變化,被貧困壓了很多年的村民臉上漸漸展露的笑容時,他們深感自己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切實的回報。

路漫漫其修遠兮。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我們將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督促全縣各級各部門持續用力,做好剩余貧困人口幫扶和后續鞏固提升等工作,做好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董國新表示。(李思嫻  李雙雙  楊慶國)